摘要:读书和学习不是一件平常的事吗?这种全网的感动,好像让读书变得不平常了,只因为有了某种艰苦的环境,就形成了某种道德滤镜。也许,这种感动七星,只是一种坐在大城市的咖啡厅里、大惊小怪、向下俯视的小资式感动。感动并不总意味着"共情",也许是一种滥情,很多时候匍匐着一种对"普通日常"的隔离,不接地气、不食人间烟火产生的圣母俯视感。一片热泪盈眶中,推荐刘媚同学的深度思考,反思那种"小资猎奇""上位俯视"式的泪失禁。
吐槽青年出品刘媚|文
6 月 25 日,59 岁建筑工人到西单图书大厦参加读书分享会感动全网,有很多评论直呼"感动""敬佩""羞愧",但评论区也有一些发言发人深思,"我觉得平淡看待就好!不必这样高调强调大哥是工人"、"别光感动,不如去看书吧"。很多人大多是因为" 59 岁""工人"这样的字眼而表达感动,这正如你可能会为高龄老人上大学而感动七星,但你不会为二十岁青年到图书馆读书而触动;你可能会为高考挑扁担回家种田的女孩而感动,但你不会为同样高考完提着行李箱的女孩而触动。
其实追根究底,二者本没有区别,他们都在读书求知的路上,只不过年龄、场景的区别,让这种普通的日常升华为"苦难中的坚守"。你从中汲取励志资源、感动素材的"剪影",其实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只是寻常;你当成苦难和悲情的那些"泪点",在他们的世界里,也只是普通的日常。将这种"普通的日常"从他们的生活中抽离出来,放在某种"自我感动"的取景框里,总觉得让人不舒服。
读书和学习不是一件平常的事吗?这种全网的感动,好像让读书变得不平常了,只因为有了某种艰苦的环境,就形成了某种道德滤镜。也许,这种感动,只是一种坐在大城市的咖啡厅里、大惊小怪、向下俯视的小资式感动。感动并不总意味着"共情",也许是一种滥情,很多时候匍匐着一种对"普通日常"的隔离,不接地气、不食人间烟火产生的圣母俯视感。多读点书,多下沉到世界的底层,也许就不会那么"多愁善感热泪盈眶"了!
人们似乎厌恶寻常,热衷寻找"反差"并营造一种自我感动场景,鼻子一酸的感觉,好像很崇高。高考前看到一个短视频,充满制造感动的节奏感,一个环卫工母亲在考场门口接孩子回家,小编写的"旁白"无比煽情:一身清洁服打败了所有的旗袍,一瓶矿泉水战胜了所有的鲜花,一滴幸福的泪水淹没所有的笑声,你们把亲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加油,为母子点赞。——真让人非常不适,为什么非得把"清洁服"跟常人的"旗袍求高考好运"对立起来?为什么"矿泉水"就比"鲜花"更伟大?亲情有高下之分吗?本身没有,营销号多了,热爱"拉踩对立"的人多了七星,就对立起来了。
挑扁担的女孩,读书的工人,所谓的全网感动中,是不是包含着同样的"对立反差式自我感动"。其实感动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而上述的感动不过是以一种苦难场景与读书求知形成的反差所激发的。它的重心不在于"活到老,学到老",也不在于对读书对知识的渴求,在于的是那种极致的反差。那位求知者可以是四五岁孩子,可以是保安、食堂阿姨,不同的读书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命运。人们的视线由读书转向"对他们的敬佩与感动",但放下手机,拾起书本的,却少之又少,即使拿起也不过因瞬间的感动而激发的斗志,几十分钟后又重新丢开书本,拿起手机。
这种感动真的很廉价,只是一种"小资猎奇""上位俯视"式的泪失禁,看多了社会新闻,突然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立刻产生了一种惊奇感。是的,这到底是感动,还是一种以感动为名的猎奇呢?这是别人的日常,不是苦难。在他的眼中,读书很正常呀,高龄人、打工人谁都可以读书,各地图书馆里经常有他们的身影,只不过因为你很少去图书馆,很少翻开一本书,于是很容易就"惊诧"了。
唉呀,焦点其实真不应该停留于" 59 岁工人读书",而应该放置于"读书"二字。讲真的,你有多久没读书了?你有多久没好好花上一两个小时只为看一本书?可能看到这个工人读书帖子的你,大多也是在刷短视频、微博、小红书,自我感动过后,便是下一个帖子短视频,又可曾想自己是不是该读本书呢?
现在读书对于很多人似乎成了一种"苦难",与其咬文嚼字地啃书,大家更倾向于刷个几分钟书籍概况视频,几千字的悲欢离合都几分钟轻轻松松概括,更遑论一系列理论书籍,可这书的味道,你又是否真的能够品尝到呢?袁枚曾道,"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你从视频中知道了解的也不过是别人把他看书嚼到的渣吐给你,让你再嚼一遍,终究是无法尝到原书的墨香,就像《红楼梦》中黛玉那种"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玉断有谁怜"的伤怀,只有自己亲自去看,去品,去真真正正钻进书里,你才能尝到它的原汁原味。
其实现在很多人把书工具化了,认为读书是你上大学的工具,是你考研考博的工具,是你工作学习的工具;将它标签化,认为书是有知识、有学问人的标签,认为它高大上,所以像工人、老人读书很稀奇很感动很敬佩。但是事实如此吗?当你去赏读汪曾祺《人间词话》的那种童趣时,当你去仔细品读余光中笔下千年文明时,你会发现,你走入了另一个世界,而外界的喧嚣都被身体自动地屏蔽了。读书的你,不只是眼睛,对纸张的触摸,还有那种全身心地投入会让你由内而外的愉悦。没有感动,没有骄傲,就这样翻开一本书,在书中求知,也求己。
赫尔岑说七星,"书籍是最有耐心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候,它都不会抛弃你。"读书是一件平等的、平常的、平静的事,无论你贫穷富贵,无论你身处何境,都是你可触碰的。刷到读书的老工人、挑扁担的小女孩,别沉浸在那种小资善感的泪点中了,从刷手机中抬起头来,翻开一本久违的经典!
新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